19台核电机组运行、29台在建,数万家涉核的企业、电站、医院、科研院所……随着核能核电在我国的广泛应用,核应急核安全日益牵动社会关注。如何确保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?我国的核应急安全能力究竟怎样?能不能让百姓放心?国家核应急办公室副主任、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姚斌就此接受记者专访。
应急·体系
“一二三”复杂社会系统工程
问:我国国家核应急体系是什么样的架构?
答:核事故应急是涉及场内场外联合行动、专业技术与社会管理相互协调、营运单位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。
我国的国家核应急管理体制可以用“一二三”来概括:一个体系;军队和地方两个系统;在国务院领导下,实行国家、省(区、市)、核设施营运单位三级管理机制。
国家成立由国防科工局牵头,公安部、民政部、环保部、卫计委、总参作战部等27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。必要时,国务院成立国家核事故应急指挥部,统一领导、组织协调全国的核事故应对工作。目前,我国有16个省(区、市)成立省级核应急委员会,组织指挥本级行政区核应急工作。全国运行中的和在建的核电机组,及其他核设施单位、涉核单位,都建有相应的核应急组织机构。此外,协调委设立专家委员会。
问:国家核应急办公室的职能是什么?
答:国家核应急办是全国核应急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,设在国防科工局。承担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的日常工作。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国务院和国家核应急协调委的决策部署;管理和组织协调国家核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;检查、指导和协调各级核应急组织的核应急准备工作;负责管理国家核应急响应中心,接收、核实、处理、传递、通报、报告等核应急信息等等。
应急·能力
核应急“国家队”肩负重大使命
问:请您介绍一下核应急“国家队”的使命。
答: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国家级核事故应急救援队的建设项目,力争年内落实经费。核应急“国家队”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“十二五”规划明确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,承担“复杂条件下核电厂重特大核事故的突击抢险和紧急处置任务”。包括有效封控核事故源头、及时搜救受困人员、全力遏制事态蔓延、最大限度减轻危害后果为重点任务,有力支援核设施单位的现场处置行动等。
这项工作由国防科工局和总参谋部共同牵头。一是建设一支规模约300人的国家级核应急救援队伍,由现场技术支持、突击抢险、应急监测与辐射防护、去污洗消、医学救援等功能模块组成,突出突击抢险能力和先进专用装备建设。二是建设与300人救援队伍配套的训练基地。
问:什么时候“国家队”会出动?
答:一般来说,事故非常重大,省级核应急力量不足以满足救援需要时,就会动用“国家队”。有时即便事故本身不是特别重大,但引起了公众恐慌或影响到境外,也会考虑调配国家力量。
围绕加强国家核应急能力建设,协调委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,建设了一批应急力量。国防科工局安排近十亿元资金组织了4个国家核应急技术支持中心、6个应急救援分队,及11个军工单位的核应急基础能力建设。
应急·防御
四级响应·五道防线·九大措施
问:百姓往往谈“核”色变,我国核事故应急能力究竟如何?
答:群众谈“核”色变主要是对核不甚了解。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,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阴影挥之不去。
发展核电50年来,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安全记录。国际社会普遍认为,中国核应急能力处于世界前列。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套日臻完善的核应急机制。
根据核事故性质、严重程度及辐射后果影响范围,国家按照应急待命、厂房应急、场区应急、场外应急,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Ⅳ、Ⅲ、Ⅱ和Ⅰ级响应。按照“纵深防御”的理念,核电厂设置五道防线。核应急响应行动主要采取事故缓解与控制、辐射监测和后果评价、人员放射性照射防护、去污洗消和医疗救治等九方面措施,最大程度保护公众保护环境、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。
如何进一步提升核应急能力、管理水平,加强国际合作,围绕建体系、强能力、重实战的思路,推进完善核应急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、健全国家核应急预案体系、切实推进核应急指挥体系建设、加强核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建设等工作。
“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国门”写入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。与之同步,中国核应急能力也要“走出去”,积极推动核应急领域国际交流合作。
■目前,我国运行核电机组19台、在建核电机组29台,其他核设施单位数十个
涉核企业、工厂、电站、医院、科研院所等数万家
■国际上通常采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把核事件分为1至7级:1至3级为事件,4至7级为事故
按照严重程度依次排列为——
异常、一般事件、重大事件、影响范围有限的事故、影响范围较大的事故、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
确保核安全最后一道防线
“神盾—2015”国家级核应急演习明年举行
核安全是核能事业的生命线,核应急是确保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。记者12日从设在国防科工局的国家核应急办公室获悉,明年将组织代号为“神盾—2015”国家级核应急演习。
这是我国继“神盾—2009”之后第二次举行国家、省、核设施运营单位三级联动、军地协同的核应急演练。
按照2013年新修订的《国家核应急预案》,我国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国家级核应急演习。
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协调管理处处长黄敏表示,目前“神盾—2015”国家级核应急演习的总体设计方案正在抓紧制定,初步考虑以某核电站装料为演习模拟情景。演习拟选在广东省,主要因为广东是核电大省、核电老省。营运中和在建的核电机组比较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