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0日,川西北气矿采气工王军在巡检中发现分离器液位计失效。半个小时后,隐患报告单生成。按月向作业区上报隐患,是川西北气矿的规定动作。
向部门负责人和属地员工“预订”隐患,是川西北气矿“一条主线、三种能力、六项机制”的“136”模式中重要一环。
事故是小概率的累积。川西北气矿探索“防范到岗、监控到事、责任到人”的特色安全文化,强化隐患排查与低、老、坏治理,提升管理干部和员工HSE履职能力,构建环环相扣、责任共担、持续改进的立体安全管控网络。
削减小概率,整治低、老、坏
对王军来说,“小题大做”和“捕风捉影”是查找隐患的关键。会查找、能找到、还要可控制,能清除。既考验意识,又考验安全素质。
李虹是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。11月22日,在川西北气矿HSE知识竞赛和首届安全运动会上,她和队友协同作战,获得一等奖。李虹的快速成长不是偶然。川西北气矿以群众性HSE竞赛活动为载体,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素质和查找、消除隐患的能力。
如何有效整治低、老、坏,消除隐患?
在矿长黄桢看来,安全管理就是小概率事件管理。让小概率显性化,削减不确定性。这也是HSE体系精髓所在。
体系编簸箕,责任除“沙子”。只有将筛孔不断缩小,才能源源不断筛出问题。2010年以来,川西北气矿以HSE管理体系为主线,将整治低、老、坏贯穿安全管理全过程。地不分南北、人不分岗位,全员排查、消除隐患。
川西北气矿在主页设立低、老、坏曝光台,为上报隐患构筑“绿色通道”,规定科级干部每月一条,员工每季度一条。未完成“定额”,扣罚300元。目前,川西北气矿隐患整改率达94%,其余全部制定监控措施,拟订整改期限,实施销项管理。
培养三种能力,传递安全基因
川西北气矿团委书记何理最近正梳理自己的“四个一”,包括一篇安全论文、一项管理创新等内容。这是川西北气矿132名中层干部的年度作业。
干部选拔先过安全门槛,否则不予录用。任命前“三阶段”强化培养,完善对管理干部“3+1”履职能力考评模式。川西北气矿通过排序、量化打分,将评分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。
截至8月底,1600余名员工和承包商全面接受新版作业许可培训和考核。在两厂一区年度设备大修中,成绩未及格的承包商被拒之门外。
“今天分享中20井‘管墩安装不规范存在隐患’,警示我们要加强标准学习……”在雷三增压集气站站长赵俊眼里,江油采气作业区《安全经验分享》手册被视为井站安全作业指南。71条案例涵盖安全生产、现场操作、电器维护等5类,来自身边的案例占95%以上。
安全文化渗透提高自觉能力,安全检查提高执行力,安全教育提高履职能力。三种能力培养,促使经验变制度、示范变规范、标杆变标准,成为不断传递的安全基因。
落实管理责任,完善HSE体系
一天跑完7个井站,并听取专题汇报。11月26日,川西北气矿党委书记赵军下基层调研,将日程排满。从“走马观花”到“下马看花”,川西北气矿规定,危险作业时领导必须靠前指挥。机关干部每月至少一次、基层领导每周至少一次到现场与员工沟通。
量变累积,才有质变的飞跃。川西北气矿分管领导挂牌督办18个项目的重点隐患治理工作。目前,川西北气矿今年已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1149次。川西北气矿通过书面测试、自查体检评估管理者HSE履职能力,评审出观察项和改进项,在网上公示,限期对照整改。
责任归位,带动思想和制度归位。在《HSE管理九项原则》基础上,川西北气矿通过本土化实践,逐步形成作风过硬、直线责任、全员参与、预防为主、动态管理和强化考核六项管理机制,确保管理更具前瞻性、科学性和系统性。
川西北气矿两级机关坚持每天开碰头会,收集所有危险作业项目,统筹安排确保安全受控。对作业方案实施三级审查、两级监控,仅去年就有20个危险作业因审查不合格或现场安全措施不到位被紧急叫停。
截至目前,川西北气矿安全生产1600余天。“136”模式得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充分肯定。
延伸阅读:“136”模式
一条主线,以整治低、老、坏为主线,贯穿安全管理全过程。三种能力,以安全文化渗透提高自觉能力、安全检查提高执行能力、安全教育提升履职能力。六项机制,作风过硬,丰富有感领导内涵;直线责任,深化属地管理;全员参与,推进安全文化建设;预防为主,消除隐患;动态管理,严格过程监管;强化考核,提升履职能力。
(刘永柯)